綠化工程施工是將園林規劃設計轉化為實景的核心環節,涵蓋場地準備、植物種植、養護管理三大核心階段,需兼顧工程技術規范與生態適應性,最終實現 “景觀效果、生態功能、后期養護” 的統一。
?
其施工質量直接決定綠化項目的成活率、穩定性及長期效益,廣泛應用于市政綠化(道路、公園)、房地產配套綠化、廠區綠化、生態修復等場景。
施工前準備是綠化工程的 “前提保障”,需完成現場勘察、方案優化、物資籌備、人員部署四大核心工作,避免因準備不足導致后期返工。
1. 現場勘察與測量放線
核心目標:明確場地現狀,確保施工與設計圖紙一致。
關鍵工作:
勘察場地地形(坡度、高程)、土壤條件(pH 值、有機質含量、透氣性)、地下管線(水管、電纜、燃氣管道)及周邊環境(光照、風向、鄰近建筑 / 植物),標注需避讓或保護的設施(如古樹、地下文物)。
若土壤存在問題(如鹽堿化、板結、重金屬污染),需提前制定改良方案(如撒施有機肥改良板結土、換填種植土改良鹽堿土)。
按設計圖紙,使用全站儀、水準儀等工具 “放線定位”:確定綠化區域邊界、種植穴(樹坑)位置、道路 / 水景等硬質景觀范圍,并用白灰、木樁做標記,確保精度誤差≤5cm。
2. 施工方案優化與技術交底
方案優化:結合現場勘察結果,對設計方案進行實操性調整。例如:設計圖紙中某區域光照不足,將喜陽植物(如月季、紫薇)調整為耐陰植物(如玉簪、麥冬);坡度>25° 的區域,增設植草溝或擋土墻,防止后期水土流失。
技術交底:由設計方、施工方、監理方共同參與,明確:
植物品種、規格(胸徑、高度、冠幅、土球大小)的驗收標準;
關鍵工序(如大樹移植、草坪鋪設)的技術參數;
質量控制點(如種植深度、澆水頻率)及安全規范(如高空作業防護、機械操作流程)。
3. 物資與人員籌備
物資籌備:
植物材料:提前聯系苗圃,確認植物 “起苗時間”(避免高溫 / 嚴寒時段),要求苗木帶完整土球(喬木土球直徑通常為胸徑的 6-8 倍,灌木為冠幅的 1/3-1/2),且無病蟲害、無機械損傷;草坪草卷需保證根系完整、無雜草,運輸時覆蓋遮陽布,防止脫水。
工程材料:準備種植土(需符合《城市綠化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》CJJ/T82-2012,有機質含量≥2%、pH 值 6.5-7.5)、有機肥(腐熟的羊糞、牛糞)、生根劑(如萘乙酸)、支撐材料(杉木桿、鋼管)、灌溉設備(滴灌帶、噴頭)等。
人員部署:組建專業團隊,明確分工 —— 技術員(負責技術指導、質量檢查)、綠化工人(負責種植、修剪)、機械操作員(負責挖掘機、灑水車操作)、安全員(負責現場安全監督),并對工人進行崗前培訓(如植物種植手法、工具使用規范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