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景觀改造園林設計需要遵循以下原則:
?

功能性原則
滿足使用需求:景觀改造應首先考慮其使用功能。例如,在城市公園的改造中,要設置足夠的休閑座椅,滿足游客休息的需求;規劃合理的步行道,方便人們散步和游覽;對于有兒童游樂需求的區域,要配備安全且有趣的游樂設施。
考慮不同人群需求:要充分考慮不同年齡、文化背景和身體狀況人群的需求。比如,為老年人設計無障礙通道和寧靜的休憩空間;為兒童設計富有創意和趣味性的游戲場地;為殘障人士設計符合無障礙通行標準的設施,包括無障礙坡道、扶手等。
生態性原則
保護生態環境:在景觀改造過程中,盡量減少對原有生態系統的破壞。例如,對于場地內的原有植被,特別是古樹名木和珍稀植物,要采取保護措施;避免破壞自然水體的生態平衡,保護水生生物的棲息地。
生態修復與優化:對于已經受損的生態環境,應進行生態修復。如在一些被污染的濕地景觀改造中,可以通過種植水生植物來凈化水體;在山體修復中,選擇適合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植物進行植被恢復,防止水土流失。
遵循自然規律: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和演變規律。在植物配置方面,要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植物種類,形成自然的植物群落,避免過度引入外來物種而造成生態入侵。同時,合理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,減少土方工程,讓景觀與自然環境相融合。
美學原則
形式美法則:運用對稱與均衡、比例與尺度、節奏與韻律等形式美法則來設計景觀元素。例如,在園林建筑的布局中,采用對稱式設計可以營造出莊重、穩定的美感;在植物種植設計中,通過有規律地重復種植同一種植物或植物組合,形成節奏感,增加景觀的美感。
多樣性與統一性相結合:追求景觀元素的多樣性,包括植物種類、地形地貌、景觀設施等方面的多樣。但同時要保證整體風格的統一,使各個元素之間相互協調。例如,在一個中式風格的園林景觀改造中,建筑形式、植物配置(如松、竹、梅等具有中式文化內涵的植物)和景觀小品(如中式亭子、假山石等)都要體現中式園林的風格特點。
色彩搭配和諧:注重景觀色彩的搭配。利用植物的季相變化,如春季的繁花似錦、夏季的綠樹成蔭、秋季的紅葉滿山、冬季的蒼松翠柏,營造出不同季節的色彩景觀。同時,景觀設施的色彩也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,避免出現過于突兀的顏色組合。
文化性原則
體現地域文化特色:挖掘和融入當地的地域文化元素。在景觀改造中,可以利用當地的傳統建筑材料、民間藝術形式和歷史文化遺跡等。例如,在江南水鄉的園林景觀改造中,融入粉墻黛瓦、小橋流水等典型的江南建筑元素,展現江南水鄉的文化韻味。
傳承歷史文化記憶:對于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場地,要注重歷史文化的傳承。如在一些古建筑園林的修復和改造中,要遵循 “修舊如舊” 的原則,保留和修復歷史建筑的原有風貌,延續歷史文化脈絡。同時,可以通過設置文化展示區、歷史遺跡標識等方式,向人們講述場地的歷史故事。
經濟性原則
合理控制成本:在景觀改造設計過程中,要充分考慮成本因素。在材料選擇上,既要保證質量和效果,又要考慮價格的合理性。例如,在地面鋪裝材料的選擇上,可以根據不同區域的使用功能和重要性,選擇不同檔次的材料;在植物配置上,選擇本地植物可以降低采購和養護成本。
考慮長期維護成本:景觀改造后的長期維護費用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。選擇易于養護的植物品種,如耐旱、耐寒、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植物,可以減少后期的澆水、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等成本;在景觀設施的設計上,要考慮其耐用性和易維護性,避免頻繁更換和維修。